口腔医学历史

2024-05-08 17:26

1. 口腔医学历史

 1.口腔学的历史概况   中国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建立,最早始于晚清皇宫太医院中的牙医室。
  在1898年间或稍后,清皇朝建立了宫庭式的牙医室,首届主持人陈镜容牙医师。在此牙医室中,已应用西方的口腔科药品和材料来治疗口腔疾患和修复牙齿缺损及牙列缺失。
  民间建立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时间稍晚一些。1908年,英美教会人士在四川成都开设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为平民医治口腔疾病,此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
  清末年代,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虽比较缓慢,但临床上治疗的病种已涉及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炎症、口腔肿瘤、颜面神经疾患以及涎腺与颞颌关节疾病等。中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除一批传教士医师起着积极作用外,早期中国即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口腔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善亭牙医师,是较早时期从事西医口腔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00年前去澳大利亚学习外科与牙科,归国以后,在广州和香港开业医牙疾,并著有《新发明牙科卫生书》(1904年出版)。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8年中,中国口腔科学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临床方面比前半个多世纪有较大的进步。从1911~1946年间,先后建立的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开设的口腔临床课程及实习内容分析,口腔外科、冠桥与托牙修复,牙颌正畸、儿童牙科、口腔X线诊断等诊治内容,基本上与国外近代口腔医学相类似。
  旧社会经济基础很落后,儿童牙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仅在少数口腔教学医院中设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牙病诊治的治疗室。19世末,Anggle氏对牙颌畸形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理论,发表了错颌分类法,对中国口腔正畸学很有影响。
  我国一些留学的牙颌正畸学家,回国后率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仅局限少数青少年中的患者,很不普及,只能算奠定基础而已。中国在20~30年代开始重视防龋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仅在少数小学的儿童中开展,牙病预防尚处于荫芽阶段。
  1914年刘东生编《中国牙科大会记》所载每百万人中,仅有牙科医师一人。因为在1914年以前,中国尚无培养中国学生的牙医学校。
  至1949年,已建立的几所牙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700人(另一统计数为500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所院校的口腔教学医院及少数大中城市医院的口腔科中。就全国而言,口腔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
  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口腔医学界少于交流,缺少统筹,更为导致其本身发展缓慢落后的结果。
  2.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发展历史   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
  同年8月,口腔科学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推举朱希涛为主任委员。1963年10月14-22日在成都举行第一次大会,到会正式代表200余人,会议期间选举出第二届委员会,朱希涛为主任委员,柳步青、郑麟蕃为副主任委员。
  1984年5月22-27日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320人。学会进行换届改选,推选出33名委员,产生9名常委,主任委员为朱希涛,副主任委员为柳步青、王大章,常委戚道一兼任秘书。
  1988年10月25-28日在贵阳举行第三次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和列席代表共550人。委员增加到38人,选出常委11人。
  郑麟蕃任主任委员,徐君伍、王大章、邱蔚六为副主任委员,常委戚道一仍兼任秘书。名誉主任委员朱希涛,名誉顾问柳步青、张锡泽、王巧璋。
  1992年5月6-8日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大会。会议正式代表552人。
  第五届委员会共有委员41人,从中选举产生11名常委,主任委员为张震康,副主任委员为徐君伍、王大章和邱蔚六,秘书由常委戚道一兼任。郑麟蕃为名誉主任委员,张仁德为名誉顾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领域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一些专业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国际组织和同行承认。学科的发展,国际交往的需要,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经卫生部、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
  1996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520人,特邀代表60人。经民主选举,选出第一届理事会。
  理事会由75人组成,常务理事21人,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邱蔚六、樊明文、颜景芳、王大章、吕春堂。2001年10月26-29日在武汉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正式代表627人,特邀代表及学术会议代表87人。
  大会选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22人组成(理事107名,中青年理事15名),常务理事31人,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邱蔚六、樊明文、王大章、颜景芳、栾文民、马轩祥。
  3.中国口腔医学四大家族指的是哪些  历史最久,华西口腔医学院。然后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现在合并到上海交大了。
  然后现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也得算上,北大嘛,师资历史科研各方面都没得说。
  最后第四军医大口腔医学院咯,前身是解放前的南京军医学校负数牙科医院,科研超猛的,军方院校,不差钱,人家光一栋科研楼就跟三甲医院的综合门诊大楼似的。
  这几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发展也很快很猛!主要是科研方面发展迅速,因为樊明文嘛,厉害人物。
  以上就是传统四院校了,要是还有关于他们专长啊历史什么的问题可以追问。
  4.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位于广州市陵园西路56号。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中山医学院口腔系,1988年3月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疗中心成立,1996年12月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光华口腔医院挂牌,1997年12月中山医学院口腔系发展成为中山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1年10月更名为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4年成立东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大马路3号。
  向左转|向右转
  5.口腔是否属于国家承认的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 *** 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由于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文化较长,因此,汉族医学在中国以致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在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汉族医学又有“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西医”,即西方医学。
  所以,口腔是西医的一个门类。并非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口腔医学历史

2. 上海口腔医学的介绍

《上海口腔医学》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创刊于1992年9月,现为双月刊,大16开,112页,铜版纸彩色印刷,双月末25日出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主办的口腔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中国口腔医学界第一位工程院院士邱蔚六教授和国内知名专家张震康、王大章、樊明文、刘正教授担任顾问,张志愿教授担任主编,郑家伟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

3. 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的历史沿革

我院创建于1946年,前身是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上海解放后,上海市立牙病中心防治所由上海市军管会卫生处接管后划归上海市卫生局,成为直属市级医疗机构。1951年11月,迁址到上海市复兴中路1258号,改名为“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1951年12月,兼并位于广西北路278号的私立上海洁齿院,设立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分所。1956年,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设总所于北京东路356号国华大楼内,设分所于复兴中路1258号。1957年,上海市卫生局决定,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成立预防保健科,负责全市各区县牙病防治机构的组织推动工作,成为全市牙病防治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1993年9月,经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上海市口腔医院(筹)挂牌。1998年12月,经上海市编制委员会和上海市卫生局批准,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改名为“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2013年12月,经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审核批准,我院第一名称为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第二名称为上海市口腔医院。

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的历史沿革

4. 口腔学的历史概况

 中国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建立,最早始于晚清皇宫太医院中的牙医室。在1898年间或稍后,清皇朝建立了宫庭式的牙医室,首届主持人陈镜容牙医师。在此牙医室中,已应用西方的口腔科药品和材料来治疗口腔疾患和修复牙齿缺损及牙列缺失。民间建立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时间稍晚一些。1908年,英美教会人士在四川成都开设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为平民医治口腔疾病,此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清末年代,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虽比较缓慢,但临床上治疗的病种已涉及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炎症、口腔肿瘤、颜面神经疾患以及涎腺与颞颌关节疾病等。中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除一批传教士医师起着积极作用外,早期中国即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口腔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善亭牙医师,是较早时期从事西医口腔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00年前去澳大利亚学习外科与牙科,归国以后,在广州和香港开业医牙疾,并著有《新发明牙科卫生书》(1904年出版)。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8年中,中国口腔科学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临床方面比前半个多世纪有较大的进步。从1911~1946年间,先后建立的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开设的口腔临床课程及实习内容分析,口腔外科、冠桥与托牙修复,牙颌正畸、儿童牙科、口腔X线诊断等诊治内容,基本上与国外近代口腔医学相类似。旧社会经济基础很落后,儿童牙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仅在少数口腔教学医院中设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牙病诊治的治疗室。19世末,Anggle氏对牙颌畸形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理论,发表了错颌分类法,对中国口腔正畸学很有影响。我国一些留学的牙颌正畸学家,回国后率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仅局限少数青少年中的患者,很不普及,只能算奠定基础而已。中国在20~30年代开始重视防龋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仅在少数小学的儿童中开展,牙病预防尚处于荫芽阶段。1914年刘东生编《中国牙科大会记》所载每百万人中,仅有牙科医师一人。因为在1914年以前,中国尚无培养中国学生的牙医学校。至1949年,已建立的几所牙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700人(另一统计数为500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所院校的口腔教学医院及少数大中城市医院的口腔科中。就全国而言,口腔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口腔医学界少于交流,缺少统筹,更为导致其本身发展缓慢落后的结果。

5. 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发展历史

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同年8月,口腔科学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推举朱希涛为主任委员。1963年10月14-22日在成都举行第一次大会,到会正式代表200余人,会议期间选举出第二届委员会,朱希涛为主任委员,柳步青、郑麟蕃为副主任委员。1984年5月22-27日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320人。学会进行换届改选,推选出33名委员,产生9名常委,主任委员为朱希涛,副主任委员为柳步青、王大章,常委戚道一兼任秘书。1988年10月25-28日在贵阳举行第三次大会,出席会议的正式和列席代表共550人。委员增加到38人,选出常委11人。郑麟蕃任主任委员,徐君伍、王大章、邱蔚六为副主任委员,常委戚道一仍兼任秘书。名誉主任委员朱希涛,名誉顾问柳步青、张锡泽、王巧璋。1992年5月6-8日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大会。会议正式代表552人。第五届委员会共有委员41人,从中选举产生11名常委,主任委员为张震康,副主任委员为徐君伍、王大章和邱蔚六,秘书由常委戚道一兼任。郑麟蕃为名誉主任委员,张仁德为名誉顾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领域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一些专业已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国际组织和同行承认。学科的发展,国际交往的需要,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经卫生部、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1996年11月16-18日在北京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出席会议正式代表520人,特邀代表60人。经民主选举,选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75人组成,常务理事21人,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邱蔚六、樊明文、颜景芳、王大章、吕春堂。2001年10月26-29日在武汉召开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正式代表627人,特邀代表及学术会议代表87人。大会选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22人组成(理事107名,中青年理事15名),常务理事31人,会长张震康,副会长邱蔚六、樊明文、王大章、颜景芳、栾文民、马轩祥。

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发展历史

6. 口腔学的历史概况

  中国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建立,最早始于晚清皇宫太医院中的牙医室。
  在1898年间或稍后,清皇朝建立了宫庭式的牙医室,首届主持人陈镜容牙医师。
  在此牙医室中,已应用西方的口腔科药品和材料来治疗口腔疾患和修复牙齿缺损及牙列缺失。
  民间建立近代口腔临床治疗诊室的时间稍晚一些。
  1908年,英美教会人士在四川成都开设了专门的牙科诊所,为平民医治口腔疾病,此为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牙科诊所之一。
   
  清末年代,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虽比较缓慢,但临床上治疗的病种已涉及牙体病、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炎症、口腔肿瘤、颜面神经疾患以及涎腺与颞颌关节疾病等。
  中国近代口腔医学的发展,除一批传教士医师起着积极作用外,早期中国即有少数学者出国学习西方口腔医学,回国以后应用近代口腔医疗技术开展临床治疗工作,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善亭牙医师,是较早时期从事西医口腔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00年前去澳大利亚学习外科与牙科,归国以后,在广州和香港开业医牙疾,并著有《新发明牙科卫生书》(1904年出版)。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8年中,中国口腔科学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临床方面比前半个多世纪有较大的进步。
  从1911~1946年间,先后建立的10所牙医本科与专科开设的口腔临床课程及实习内容分析,口腔外科、冠桥与托牙修复,牙颌正畸、儿童牙科、口腔X线诊断等诊治内容,基本上与国外近代口腔医学相类似。
  旧社会经济基础很落后,儿童牙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仅在少数口腔教学医院中设有专门为儿童进行牙病诊治的治疗室。
  19世末,Anggle氏对牙颌畸形防治方法提出一些理论,发表了错颌分类法,对中国口腔正畸学很有影响。
  我国一些留学的牙颌正畸学家,回国后率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由于条件的限制,仅局限少数青少年中的患者,很不普及,只能算奠定基础而已。
  中国在20~30年代开始重视防龋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仅在少数小学的儿童中开展,牙病预防尚处于荫芽阶段。
  1914年刘东生编《中国牙科大会记》所载每百万人中,仅有牙科医师一人。
  因为在1914年以前,中国尚无培养中国学生的牙医学校。
  至1949年,已建立的几所牙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足700人(另一统计数为500名左右),而且只分布于几所院校的口腔教学医院及少数大中城市医院的口腔科中。
  就全国而言,口腔医学的“缺医少药”情况相当严重。
  由于旧社会政治经济落后的影响,口腔医学界少于交流,缺少统筹,更为导致其本身发展缓慢落后的结果。
   

7. 上海口腔医学的收录情况

《上海口腔医学》于1998年加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被选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全文上网;2000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2003年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Index Medicus和MEDLINE收录。2007年被美国EBSCO数据库全文收录。

上海口腔医学的收录情况

8.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前身为上海铁道医学院甘泉医院口腔门诊部,于1987年12月正式对外服务,早于甘泉医院开诊。当时仅有员工四十余人,日门诊次70余人,1994年5月,因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成上海铁道大学,甘泉医院口腔门诊部升格为上海铁道大学口腔医院,并核定人员编制为150人,实际员工人数近百人,日门诊量为120余人。2000年5月,又因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成新同济大学,上海铁道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因此更名为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教育部核定人员编制150人,日门诊量为200余人。历经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口腔医院从简易的口腔门诊部发展到拥有住院部、门诊部、急诊部、口腔医学研究所的今天,几代人为此付出辛勤的劳动,我们要感谢那些为我院口腔医学发展付出艰辛劳动的前辈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