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波的萧条"来临之前,会发生哪些现象

2024-05-10 01:05

1. 在"康波的萧条"来临之前,会发生哪些现象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中国的产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来短期触底反弹。从库存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但并不是中周期底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中周期的下行阶段。持续调整6年的产能周期调整的触底,意味着持续下行的PPI会出现回升。就资本市场而言,这意味着周期性行业会出现改善预期。从估值优势来看,周期性行业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产能调整不结束≠经济不反弹中国证券报: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的周期性行业产能供给收缩之路依然漫长,在产能没有收缩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周期品的价格会持续漫漫熊途,传统周期行业也不会有机会。这似乎与你对产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周金涛:中国经济何时见底,根本还是个产能周期问题。中国产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为根本的是工业化起飞结束后,重化工业产能增速已见历史大顶,这是工业化的规律,各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深不见底,产能周期的长期回落是有起落规律的,这从美国的长序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周期已下降6年,对应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4年,中国的PPI已下降4年。一种系统趋势如果延续太久,必然会导致某种崩溃的出现,而从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时间周期可能已迫近极限,这个判断有历史数据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周期的一个单边下降趋势的极限时间是6至7年,而到了极限时点,必将引起库存周期的反弹,因为产能周期的下降是库存周期被持续压缩的过程,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当产能周期迫近低点的时候,库存周期的弹性就增加了,这一点也得到了产出缺口的验证。在对中国产能周期的认识上,有两个不恰当的观念,一是去产能周期不结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机会。中国自2010年开启的应该是长达20年的产能向下周期,但在具体波段上,更应关注以6或12年为时间段的产能周期。这种周期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调整波段最长不会超过6年,随后将出现产能周期的反弹,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产能周期反弹之前,一定会出现价格反弹。第二个不恰当的观念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就不会有价格反弹。产能周期具有明显滞后于经济中周期的特点,价格对产能具有明显的领先性,而其领先的时间长度要用库存周期来解释。一个基本结论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反弹,反弹的弹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别。库存周期明年首季触底中国证券报:你一直预测经济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触底。从10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触底的迹象是否已显露? ...展开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中国的产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来短期触底反弹。从库存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但并不是中周期底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中周期的下行阶段。持续调整6年的产能周期调整的触底,意味着持续下行的PPI会出现回升。就资本市场而言,这意味着周期性行业会出现改善预期。从估值优势来看,周期性行业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产能调整不结束≠经济不反弹中国证券报: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的周期性行业产能供给收缩之路依然漫长,在产能没有收缩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周期品的价格会持续漫漫熊途,传统周期行业也不会有机会。这似乎与你对产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周金涛:中国经济何时见底,根本还是个产能周期问题。中国产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为根本的是工业化起飞结束后,重化工业产能增速已见历史大顶,这是工业化的规律,各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深不见底,产能周期的长期回落是有起落规律的,这从美国的长序列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周期已下降6年,对应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4年,中国的PPI已下降4年。一种系统趋势如果延续太久,必然会导致某种崩溃的出现,而从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时间周期可能已迫近极限,这个判断有历史数据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周期的一个单边下降趋势的极限时间是6至7年,而到了极限时点,必将引起库存周期的反弹,因为产能周期的下降是库存周期被持续压缩的过程,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当产能周期迫近低点的时候,库存周期的弹性就增加了,这一点也得到了产出缺口的验证。在对中国产能周期的认识上,有两个不恰当的观念,一是去产能周期不结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机会。中国自2010年开启的应该是长达20年的产能向下周期,但在具体波段上,更应关注以6或12年为时间段的产能周期。这种周期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调整波段最长不会超过6年,随后将出现产能周期的反弹,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产能周期反弹之前,一定会出现价格反弹。第二个不恰当的观念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就不会有价格反弹。产能周期具有明显滞后于经济中周期的特点,价格对产能具有明显的领先性,而其领先的时间长度要用库存周期来解释。一个基本结论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反弹,反弹的弹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别。库存周期明年首季触底中国证券报:你一直预测经济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触底。从10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触底的迹象是否已显露?周金涛:中国的本轮中周期第三库存周期最晚将在明年一季度触底反弹,虽然这是我们根据周期的时间规律的推导,但现实已给出了领先信号。判断库存周期较可靠的观测顺序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产出缺口-PMI原材料-工业企业利润-PPI-PMI产成品-产成品库存。据此,未来短周期(库存周期)有这样的特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回升,产出缺口触底回升,PMI原材料反弹,工业企业利润企稳回升,PPI大幅反弹,PMI产成品反弹,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从目前周期运行来看,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触底回升已有3个月,9月产出缺口再次掉头向下,10月PMI原材料与上月持平,10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9月PPI跌幅收窄,10月PMI产成品小幅反弹,工业企业库存仍处于量价齐跌阶段,未来几个月经济触底或为大概率事件。从库存周期运行的规律来看,底部或在明年一季度出现。再从行业的库存周期规律来看,也可以找到库存周期低点的证据。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产能周期见底前,各细分行业均已触底回升,其中化工、非金属制品、有色、钢铁和煤炭将次第企稳回升。有色产出缺口在今年4月开始反弹,化工产出缺口在5月触底反弹,钢铁产出缺口9月刚开始小幅上翘,这些也说明中国的产出缺口可能很快触底。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产能周期转型中国证券报:“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去产能将是长期过程。在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风险?周金涛:短期的触底并不意味着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开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运行的是超长产能周期,从1981-2014年共经历了3个较完整的产能周期,这与其间中国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有较大关系。2007年至2010年是中国工业化起飞的结束点,所以,2010年的产能周期高点应该是中国产能周期30年超级大周期的结束。随后,中国的产能周期应该是长期向下的,而在2025或2028年前,由于康波周期处于衰退及萧条阶段,全球都是超级下降产能周期。因此,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本轮中周期尚未触底,未来的趋势大概率是向下运行,即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确实,在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换的过程中,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持续面临压力,从已经历此过程的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确实需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首先强调要有一个结构性出清的过程,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其方式可以是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也可以是拓展外部市场。同时,供给侧改革还要降低企业负担,结构性减税可能是重要方式。当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有时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中国而言,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要通过城镇化来消除对供给侧改革的制约。但从根本来看,要让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核心还是要靠产权制度的变化,所以供给侧改革是对国企改革的再度确认和方向指引。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而言,就是国企改革主题的持续深入,这也可以理解为周期性行业投资的新动力。收起

在"康波的萧条"来临之前,会发生哪些现象

2. 汉能触底回升了吗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中国的产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来短期触底反弹。从库存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但并不是中周期底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中周期的下行阶段。持续调整6年的产能周期调整的触底,意味着持续下行的PPI会出现回升。就资本市场而言,这意味着周期性行业会出现改善预期。从估值优势来看,周期性行业的价值开始显现。

产能调整不结束≠经济不反弹

中国证券报: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的周期性行业产能供给收缩之路依然漫长,在产能没有收缩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周期品的价格会持续漫漫熊途,传统周期行业也不会有机会。这似乎与你对产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

周金涛:中国经济何时见底,根本还是个产能周期问题。中国产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为根本的是工业化起飞结束后,重化工业产能增速已见历史大顶,这是工业化的规律,各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深不见底,产能周期的长期回落是有起落规律的,这从美国的长序列数据可以看出。

2010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周期已下降6年,对应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4年,中国的PPI已下降4年。一种系统趋势如果延续太久,必然会导致某种崩溃的出现,而从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时间周期可能已迫近极限,这个判断有历史数据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周期的一个单边下降趋势的极限时间是6至7年,而到了极限时点,必将引起库存周期的反弹,因为产能周期的下降是库存周期被持续压缩的过程,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当产能周期迫近低点的时候,库存周期的弹性就增加了,这一点也得到了产出缺口的验证。

在对中国产能周期的认识上,有两个不恰当的观念,一是去产能周期不结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机会。中国自2010年开启的应该是长达20年的产能向下周期,但在具体波段上,更应关注以6或12年为时间段的产能周期。这种周期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调整波段最长不会超过6年,随后将出现产能周期的反弹,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产能周期反弹之前,一定会出现价格反弹。第二个不恰当的观念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就不会有价格反弹。产能周期具有明显滞后于经济中周期的特点,价格对产能具有明显的领先性,而其领先的时间长度要用库存周期来解释。一个基本结论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反弹,反弹的弹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别。

库存周期明年首季触底

中国证券报:你一直预测经济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触底。从10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触底的迹象是否已显露?

周金涛:中国的本轮中周期第三库存周期最晚将在明年一季度触底反弹,虽然这是我们根据周期的时间规律的推导,但现实已给出了领先信号。判断库存周期较可靠的观测顺序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产出缺口-PMI原材料-工业利润-PPI-PMI产成品-产成品库存。据此,未来短周期(库存周期)有这样的特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回升,产出缺口触底回升,PMI原材料反弹,工业利润企稳回升,PPI大幅反弹,PMI产成品反弹,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加。

从目前周期运行来看,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触底回升已有3个月,9月产出缺口再次掉头向下,10月PMI原材料与上月持平,10月工业利润降幅收窄,9月PPI跌幅收窄,10月PMI产成品小幅反弹,工业库存仍处于量价齐跌阶段,未来几个月经济触底或为大概率事件。从库存周期运行的规律来看,底部或在明年一季度出现。

再从行业的库存周期规律来看,也可以找到库存周期低点的证据。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产能周期见底前,各细分行业均已触底回升,其中化工、非金属制品、有色、钢铁和煤炭将次第企稳回升。有色产出缺口在今年4月开始反弹,化工产出缺口在5月触底反弹,钢铁产出缺口9月刚开始小幅上翘,这些也说明中国的产出缺口可能很快触底。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产能周期转型

中国证券报:“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去产能将是长期过程。在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风险?

周金涛:短期的触底并不意味着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开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运行的是超长产能周期,从1981-2014年共经历了3个较完整的产能周期,这与其间中国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有较大关系。2007年至2010年是中国工业化起飞的结束点,所以,2010年的产能周期高点应该是中国产能周期30年超级大周期的结束。随后,中国的产能周期应该是长期向下的,而在2025或2028年前,由于康波周期处于衰退及萧条阶段,全球都是超级下降产能周期。因此,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本轮中周期尚未触底,未来的趋势大概率是向下运行,即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

确实,在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换的过程中,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持续面临压力,从已经历此过程的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确实需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首先强调要有一个结构性出清的过程,淘汰僵尸,化解过剩产能,其方式可以是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也可以是拓展外部市场。同时,供给侧改革还要降低负担,结构性减税可能是重要方式。当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有时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中国而言,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要通过城镇化来消除对供给侧改革的制约。

但从根本来看,要让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核心还是要靠产权制度的变化,所以供给侧改革是对国企改革的再度确认和方向指引。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而言,就是国企改革主题的持续深入,这也可以理解为周期性行业的新动力。

3. 2016年 专家认为国内经济何时触底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中国的产能周期可能在明年迎来短期触底反弹。从库存周期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但并不是中周期底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处于中周期的下行阶段。持续调整6年的产能周期调整的触底,意味着持续下行的PPI会出现回升。就资本市场而言,这意味着周期性行业会出现改善预期。从估值优势来看,周期性行业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产能调整不结束≠经济不反弹

中国证券报: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的周期性行业产能供给收缩之路依然漫长,在产能没有收缩到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周期品的价格会持续漫漫熊途,传统周期行业也不会有机会。这似乎与你对产能周期的看法不一致。

周金涛:中国经济何时见底,根本还是个产能周期问题。中国产能周期的回落,除了周期性供需匹配的因素之外,更为根本的是工业化起飞结束后,重化工业产能增速已见历史大顶,这是工业化的规律,各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增长的回落深不见底,产能周期的长期回落是有起落规律的,这从美国的长序列数据可以看出。

2010年以来,中国的产能周期已下降6年,对应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了4年,中国的PPI已下降4年。一种系统趋势如果延续太久,必然会导致某种崩溃的出现,而从周期研究者的角度看,时间周期可能已迫近极限,这个判断有历史数据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产能周期的一个单边下降趋势的极限时间是6至7年,而到了极限时点,必将引起库存周期的反弹,因为产能周期的下降是库存周期被持续压缩的过程,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当产能周期迫近低点的时候,库存周期的弹性就增加了,这一点也得到了产出缺口的验证。

在对中国产能周期的认识上,有两个不恰当的观念,一是去产能周期不结束就看不到周期的机会。中国自2010年开启的应该是长达20年的产能向下周期,但在具体波段上,更应关注以6或12年为时间段的产能周期。这种周期有明显的规律性,即调整波段最长不会超过6年,随后将出现产能周期的反弹,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产能周期反弹之前,一定会出现价格反弹。第二个不恰当的观念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就不会有价格反弹。产能周期具有明显滞后于经济中周期的特点,价格对产能具有明显的领先性,而其领先的时间长度要用库存周期来解释。一个基本结论是,产能周期低点没有出现,商品价格也可能出现反弹,反弹的弹性可能有大小程度之别。

库存周期明年首季触底

中国证券报:你一直预测经济增速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触底。从10月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触底的迹象是否已显露?

周金涛:中国的本轮中周期第三库存周期最晚将在明年一季度触底反弹,虽然这是我们根据周期的时间规律的推导,但现实已给出了领先信号。判断库存周期较可靠的观测顺序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产出缺口-PMI原材料-工业企业利润-PPI-PMI产成品-产成品库存。据此,未来短周期(库存周期)有这样的特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持续回升,产出缺口触底回升,PMI原材料反弹,工业企业利润企稳回升,PPI大幅反弹,PMI产成品反弹,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加。

从目前周期运行来看,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触底回升已有3个月,9月产出缺口再次掉头向下,10月PMI原材料与上月持平,10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9月PPI跌幅收窄,10月PMI产成品小幅反弹,工业企业库存仍处于量价齐跌阶段,未来几个月经济触底或为大概率事件。从库存周期运行的规律来看,底部或在明年一季度出现。

再从行业的库存周期规律来看,也可以找到库存周期低点的证据。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产能周期见底前,各细分行业均已触底回升,其中化工、非金属制品、有色、钢铁和煤炭将次第企稳回升。有色产出缺口在今年4月开始反弹,化工产出缺口在5月触底反弹,钢铁产出缺口9月刚开始小幅上翘,这些也说明中国的产出缺口可能很快触底。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产能周期转型

中国证券报:“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去产能将是长期过程。在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的过程中,如何熨平经济波动的风险?

周金涛:短期的触底并不意味着新一轮产能周期的开启。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运行的是超长产能周期,从1981-2014年共经历了3个较完整的产能周期,这与其间中国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有较大关系。2007年至2010年是中国工业化起飞的结束点,所以,2010年的产能周期高点应该是中国产能周期30年超级大周期的结束。随后,中国的产能周期应该是长期向下的,而在2025或2028年前,由于康波周期处于衰退及萧条阶段,全球都是超级下降产能周期。因此,从中期来看,中国的本轮中周期尚未触底,未来的趋势大概率是向下运行,即由“成长型产能周期”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型。

确实,在向成熟型产能周期转换的过程中,很多产能过剩的行业持续面临压力,从已经历此过程的成熟经济体的经验来看,确实需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首先强调要有一个结构性出清的过程,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其方式可以是促进产业优化重组,也可以是拓展外部市场。同时,供给侧改革还要降低企业负担,结构性减税可能是重要方式。当然,供给侧改革与需求有时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中国而言,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要通过城镇化来消除对供给侧改革的制约。

但从根本来看,要让供给侧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核心还是要靠产权制度的变化,所以供给侧改革是对国企改革的再度确认和方向指引。供给侧改革对资本市场而言,就是国企改革主题的持续深入,这也可以理解为周期性行业投资的新动力。

2016年 专家认为国内经济何时触底

4. 全球股市动荡 套利资金去哪儿了

近日全球市场普遍崩盘,不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均大幅下跌,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多国货币均创数年新低,1997年新兴市场危机会否重现论调再度盛行,全球资产避险情绪显著升温。
与此同时,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hicago Board Options Exchange,CBOE)的波动率指数(Volatility Index,VIX)最高达到53.29,创自2011年以来新高。

该指数亦称之为“恐惧指数”,是衡量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期权的隐含波动率。每日计算,代表市场对未来30天的市场波动率的预期。
二、套利资金重塑新版图

1。探秘当下资金流向迷团
全球资产大动荡的背后,无疑是套利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小编试图寻找它们流动的迹象,以解开当下资金去向谜团。
数据显示,在截至今年7月底的过去13个月里,19个最大的新兴巿场经济体资本流出总量达9402亿美元,几乎相当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三个季度4800亿美元流出总量的近一倍。
以中国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6月份中国实现贸易顺差465.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45.8亿美元,估计当月热钱便净流出173.05亿美元。
不禁产生疑问,资金都流向哪儿了?

瑞士宝盛银行亚洲区研究部主管马修斯表示,新兴市场确实面临严峻的资本外流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资金都回流美国或者欧洲等发达国家,而是从全球股市和风险资产撤出来,流向国债、黄金和现金的大趋势。
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最新数据显示,8月21日当周,追踪国债和公债的基金出现25亿美元资金流入。此类基金已连续第7周出现资金流入,为2012年11月以来资金持续流入的最长时间。
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资金流入规模达82亿美元,为2014年11月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资金流入。而黄金等贵金属类基金也连续两周吸引了1800万美元资金流入。
2。原先两大投资逻辑被打破
通过对各大研报的研究发现,导致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大动荡的原因便是此前全球套利资金的两大投资逻辑被打破,新的投资版图诞生。
  (1)套利资金从美国外流的阶段(2009年至2011年上半年)
  国际投资者头寸的证券投资显示,这一阶段,套利资金从美国流出,全球很大部分的套利资金流向欧洲。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美国同样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中国则是一个重要的直接投资目的地。背后是美国QE投放了大量流动性。
  在这一阶段,除了美国自身受益于QE以外,大量资金“水往低处流”,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形式流向全球,一个结果就是美国企业在此阶段明显积累了海外资产。
  2。资金流回美国阶段(2011年三季度至2014年底)
  但从2011年第三季度开始,巨大的套利资金开始涌入美国证券投资。这背后是欧日大放水,在边际上使得美国成为“流动性洼地”。在这一阶段,虽然中国等新兴市场仍然是直接投资净流入,但规模却较上一阶段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人民币贬值以来,上述两大投资逻辑均被打破,也蕴含了近期全球金融市场的大波动。由于第一阶段美国企业在中国有大量直接投资,人民币汇率贬值后,导致美企营收缩水,带来美股下跌;而第二阶段从欧日流入美国的资金,在美股下跌后流回欧日,两大逻辑被打破,或预示着美股可能继续下跌。
  三、套利资金流向动因——暴风眼中的美联储
  对于引发上述套利资金流动的主要原因,曾有外媒称主要是中国的人民币贬值,但新华社发布“国际时评”评论文章称,最近全球资本市场大幅调整的重要根源在于,美联储迫近启动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加息。
  1。加息引发流动性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曾指出,2017年左右,全球流动性的提供会呈现断崖式下跌,正是基于这一分析,全球市场才会在美国加息临近时处于动荡之中。
  “美国要退出、欧央行和日央行预计在2017年退出,英格兰银行逐渐退出,四大主权货币央行组成的中央银行都在选择退出,而世界经济还有一定的通缩压力,谁来提供流动性?”他称。
  对于最新加息时点,摩根大通在8月底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的讲话显示,认为美联储(FED)在9月会议开启加息的几率高于任何其他会议。尽管他们认为美联储9月加息几率少于50%,但预计在35-40%之间。
  2。量化宽松(QE)政策被怀疑
  为挽美国经济于崩塌边缘,刺激投资和消费者信心,美联储在过去五年中通过三轮QE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四万亿美元的流动性。
  市场人士指出,引发近期全球市场动荡的背后主因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特别是美国出台的量化宽松政策。该政策推动全球资产均出现大幅度的上涨,暴涨背后必然是泡沫的不断积累,一旦美联储又开始退出QE政策,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的反复恐慌、严重震荡。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货币快速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也越来越高。
  四、个人未来如何配置资产
  1。明确未来资产配置逻辑
  多位市场人士告诉小编,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市场震荡或将延续,立足当前资产配置的同时,也有必要对未来进行规划。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认为,未来三年,全球主要有四大趋势,即第一,全球将出现滞胀,通胀将在未来三年缓慢上行;第二,中国和美国都会出现第三库存周期,其时间点大致在2016年中期开始;第三,2017年中期之后,本轮中周期将结束,以周期理论来看,这个周期的结束需要解决货币过度宽松问题,资产价格的崩溃会在某些国家和领域发生;第四,美元牛市将延续至2017年。从这些情况看,未来三年资产配置与过去六年有着不同的逻辑。
  据此,投资逻辑来啦,在过去六年,个人资产配置的核心是宽松,而在未来三年,个人资产配置的核心便是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所以,未来三年,大类资产的系统性机会不如过去六年,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结构性特征。债市应该不是配置的重点,在股市中也更多存在的是结构性的机会。商品可能存在一个三年的底部回升期,但其力度也是有限的。
  2.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武装大脑
  小编这里给小伙伴们介绍一种投资模型,尽管时代在更新,更多的因素将被考虑,但这一模型也相当具体参考意义。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是一种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及“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联系起来的方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指导投资周期的工具。为验证投资时钟理论,美林采用1973年至2004年间三十年的美国经济和各资产类回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美林投资时钟准确地描述了美国经济周期和资产配置轮动的准确性。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按照经济增长与通胀的不同搭配,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上行,通胀下行”构成复苏阶段(债券和现金具备明显超额收益);“经济上行,通胀上行”构成过热阶段(股票的配置价值相对较强,而商品则将明显走牛);“经济下行,通胀上行”构成滞胀阶段(持有现金最明智);“经济下行,通胀下行”构成衰退阶段(债券表现最突出、股票的吸引力逐步增强)
  不过,外汇市场则是“美林钟”固有盲区,因而在未来投资选择上,也不可避险的要包含美元汇率的走势,特别是大宗商品与美元联系相当紧密。例如,因为未来美元预期将持续走强,所以要选避险资产的时候,即使配置了大量的黄金,也会给小伙伴们带来损失哦!